(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原因)杀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原理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丝核菌和尖眼病,已成为麦田常见病害之一。下面我们来看看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小麦感染水稻纹枯病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症状不同,主要有烂芽、病苗、烂茎、枯孕穗、枯白穗等。
1.当烂芽小麦播种较深且湿度较高时,小麦
2.病苗小麦三叶期后,田间可发现病株。起初,基部的第一个叶鞘中有淡褐色的斑点,然后它们遍布叶鞘。病斑中间部分为灰色,边缘为褐色。叶鞘发病后,病叶首先从尖端开始变绿变黄,甚至全叶死亡。患病阶层继续向上向内扩张,轻度患病的幼苗可以继续生长,患病的幼苗因为无法画出新的心脏而死亡。
3.烂茎小麦返青后,茎基部叶鞘出现褐色病斑,多为纺锤形、椭圆形,部分病斑纵向裂开。小麦拔节期后,基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渍水病斑,并逐渐发展为中间灰色、边缘浅棕色的云纹病斑。当病变扩大并相连时,就形成了"花梗"。叶鞘上的病斑侵染茎后,首先出现淡褐色的短条状斑点,很快发展成纺锤状斑点。抽穗后发展成褐色椭圆形病变,中间有灰边。当病斑扩大延伸至整个节间时,常引起茎壁坏死脱水,病斑纵向开裂。
4.死开机白耳。烂茎常使部分主茎和分蘖不能抽穗,形成死孕穗;即使有的能抽穗,也会因为茎壁受损,水分和养分不能正常运输,影响灌浆,形成枯萎的白穗。
小麦纹枯病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条件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属于半翅目的真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小麦播种后开始感染。田间发病过程可分为冬前发病期、越冬期、侧向扩展期、严重发生期和死白穗发生期。冬前发病期和越冬期较慢,都发生在近地面叶鞘上。侧向扩展期,即春季2月中旬至4月中旬,气温回升,小麦处于返青、起身拔节期。小麦生长旺盛,茎叶组织细嫩,湿度适中,最适合病菌的扩展和传播。在严重发生期,4月上旬至5月中旬,随着植株茎节间的伸长,蔓延侵染茎秆,导致枯树、白穗,减产已成定局。最适温度为20℃左右,在暖冬年份发病较重。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农业控制
选择抗病或轻度感病、产量好的品种。适当减少种子用量,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做好人工和化学除草。及时使用药物除草;对于不适时田间防治,及时人工拔除,降低田间杂草密度,减少小麦纹枯病的危害。合理轮作,实行小麦与油菜、大豆、花生轮作,减少细菌在田间的积累。适当减少播种量,控制种植密度,增强麦田通透性。适量施用有机肥,氮磷钾肥平衡施用,合理密植,适时除草排水,改善麦田生态环境,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和补偿能力。
2.化学防治
1.用化学物质拌种。目前,20%三唑酮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羟休宁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悬浮剂、3%戊唑醇湿混剂等拌种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第二步喷。在春季发病小麦植株达20%的地块,应在小麦拔节前期及时喷洒农药,防止病害侵入茎秆。每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75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加水50公斤,喷洒均匀。
小麦的种植方法。灌溉除草:为防止缺苗断垄现象,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应及时进行灌溉,使小麦形成健壮的根系。为了使杂草控制效果更好,可在1月中旬至2月下旬进行化学除草。
2.科学施肥:2月中旬至2月底和3月中旬分别追肥75-120公斤/公顷和120-150公斤/公顷,促进小麦返青和拔节,提高小麦分蘖率。
3.倒伏的防治:小麦倒伏主要是前期施氮肥量大,导致群体大,田间封闭,通风透光差,长势虚长,基部节间长,后期有大风天气。
4.病虫害防治:为了防治小麦蚜虫、蠓、粘虫、锈病、白粉病、赤枯病等。可延长小麦生育期,增加产量,可连续喷洒农药1-2次。
5.适时收割:一般在6月上半月小麦基本成熟,此时整个麦田三分之二的麦穗都是黄色的,但也不宜过熟,以免种子流失,降低收成。要按品种进行单收、单晒、单储,避免品种混杂。
猜你喜欢:
1.犊牛三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
2.番茄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3.中蜂养殖要点及疾病防治方法
4.挂瓜常见病虫害怎么防治?
5.黄秋葵的病虫害怎么防治?
6.鹅霍乱防治方法介绍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